| 
      
        |  |  
            |  |  
            |  |  
            |  |  
        | 
          
            | 
                
                  |  |  
                  | 耕地总量实现连续三年净增加 |  
                  | 2024-10-16 |  
                  |  |  
                  |  |  
                  |  |  
                  | 
                      
                        |    最近,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特别是去年,南方省份耕地净增加739万亩,扭转了耕地“南减北增”的局面。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总量由减到增不但意义重大,而且难度相当高。其中最关键的难点,在于如何协调平衡耕地保护、经济发展和农民收益三者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与此同时,有些地方也出现浪费土地甚至违规占用耕地的现象。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耕地,是个难题。   提高农民收入,是关系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大问题。因种粮比较效益低,不少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种上了经济作物,但这种做法又可能占用了耕地,威胁了粮食生产的安全。如何既保障农民增收,又保护好耕地,又是个难题。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与10年前第二次国土调查相比,耕地减少了1.13亿亩。具体而言,10年来我国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与此同时,全国建设用地6.13亿亩,较第二次国土调查增加1.28亿亩。曾被喻为“鱼米之乡”的我国南方耕地锐减,传统的“南粮北运”转而成为“北粮南运”。即使在相同耕地面积下,这种布局变化也会相应减少耕地产能。   国家要粮食,地方要发展,农民要收益,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净增加正是综合协调了这三者的关系。首先,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保障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在节约上做文章。近年来,我国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强化建设用地规模管控和标准控制,2012年以来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45%。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存量土地资产,保障乡村全面振兴用地需求。另一方面要健全盘活存量土地的政策体系。加强规划统筹,引导有序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其次,立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保障农民收益,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一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将耕地占补平衡作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耕地保护经济奖惩机制,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让保护耕地的农民得实惠。    |  |  
                  |  |  
                  |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 
      
        |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  
        |  |  
        |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  
        |  |  | 
  
    |  |  | 
  
    | 
      
       | 
      
        | 主办:乾安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 地址:鸣凤大街508号 | 邮编:131400 |  
        | 电话:0438--8222523 | 传真:0438--8222523 | Email:qa@jlnongji.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