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科技进步助力解决“三农”问题 |
2005-9-23 |
|
|
|
本报讯 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200多公斤的大南瓜、转基因棉花新品种、色泽鲜艳的太空椒……各种新奇的瓜果蔬菜摆满了近日在京举办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的农业展区。这些成果中,仅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就创造了300亿元以上的间接经济效益。它们显示,“十五”期间我国科技开发以产业化为目标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有力地助推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种养、农业信息、农业节水、奶业、农产品深加工和新型农业机械等领域取得重大进步,形成了一批新兴农业高科技产业,初步建立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水稻和棉花育种技术获得重大突破。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在杂交水稻的基础上又提高了20%—30%,亩产量达800公斤以上;水稻基因研究取得进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的研制及水稻全基因组表达谱绘制。一批具有突破性的优质、高产、抗病、抗虫棉花新品种培育成功。 “十五”农业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重大专项着力解决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生产,并开展产业化示范,促进农民增收累计达到54.3亿元;“奶业科技”重大科技专项扶植示范户10万多户,促进农民增收累计达到59.18亿元;“现代节水农业前沿与关键技术”重大专项在重点缺水地区建立了15个现代节水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自创的旱作雨水集蓄高效利用、行走式蓄水保墒抗旱灌溉等综合节水技术,应用面积达到世界之最,获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经过4年多实践,已成为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园区通过引进和孵化大批科技型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集约化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园艺产业等得到大力发展,在已建设的3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中,种子种苗生产、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所占比重比所在地区高20%以上,畜牧业、花卉、蔬菜等的比重亦比所在地区高30%以上。通过园区内企业的有效组织和带动,使周边地区850余万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00至500元,并创造社会效益5000亿元以上。
来源:经济日报 |
|
作者/出处:中国农业信息网
阅读次数 [11777]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
|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
|
|
|
|
|
主办:乾安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
地址:鸣凤大街508号 |
邮编:131400 |
电话:0438--8222523 |
传真:0438--8222523 |
Email:qa@jlnongji.cn |
|